90后顺德鱼灯传承人冯艳慈
文/珠江商报记者李芸 通讯员张洁贞
走进和园,这里除了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还有一群艺术工作者,既有曲艺老戏骨,皮影、木偶大师,也有“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心灵手巧的非遗传承人……特此,和园开设了“和园人家,对话非遗”栏目,发掘更多关于他们的故事。
小慈在制作鱼灯
2020年“五一”当天,和园鱼灯馆正式开馆迎客。从那天起,90后顺德鱼灯传承人冯艳慈就进驻和园,立志做鱼灯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者。
“做一只完整的鱼灯需要经过九个步骤,画模-熏竹、开竹-扎架-扪纱-描鳞-着色-贴片-嵌眼-装灯。”记者见到冯艳慈(以下简称“小慈”)的时候,她正在给游客指导如何制作一条传统的顺德鱼灯。
2016年,小慈亲眼目睹了顺德鱼灯非遗老艺人潘培森现场制作鱼灯,从而与顺德鱼灯“结缘”。制作的材料应该怎么选?竹子为什么一下子就被掰断?造型比例怎么计算……面对各种难题,小慈除了亲自上门请教潘师傅外,更多的需要自己不断去尝试。
经过了两年的摸索学习,小慈已经掌握了鱼灯的制作技艺,重心便从“如何做好鱼灯”转变到“如何创新鱼灯”。“我当时也会给一些学生上课,传授他们鱼灯制作的技艺,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传统的鱼灯接受度不高。”小慈说,“一个原因是传统鱼灯的制作技艺比较复杂,难度较大,学生学起来比较费力,另一个原因是传统鱼灯的款式比较死板,风格较为集中。”思索过后,小慈下定决心开展艺术探讨和应用创新,开发了能融入现代人生活的鱼灯衍生品,创新出“鱼灯+家居”、“鱼灯+花艺”等作品,并且简化制作难度。
小慈把鱼灯技艺的传承当成了自己的使命。小慈说:“和园的非遗氛围也很浓厚,在非遗传承方面与我们一脉相承,在这里设馆,也是希望来自各地的游客能通过和园对鱼灯感兴趣,从而来了解这门非遗技艺,这也是一种宣传和传承。”
“下一步我想将这里打造得更加完善,比如将鱼灯的每一个制作步骤陈列出来,展示给更多的游客,更好地宣传顺德鱼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