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羊羊”又来了,来得毫无悬念。《喜羊羊与灰太狼之xxxx(任意生肖填空)》,牛年是“牛气冲天”,虎年是“虎虎生威”,看来是瞄准了贺岁
电影市场,年年推出了。而它的票房更无悬念,以600万元的低成本获得了过亿元的票房,成为贺岁档50多部国产片中罕见的盈利影片。在女儿的“命令”下,我不得不带她去看了这部著名的动画片,5岁的女儿看得津津有味,但她的评价是:“没大看懂,要再看一遍。”
去年“喜羊羊”上映时,包括本人在内,很多成年观众很不负责任地在影院里公然打瞌睡,甚至躲到了影厅走廊,原因很简单,剧情太弱智,然而这种“不礼貌”的行为让片方很生气。在《喜羊羊2中,导演大幅提升了故事的搞笑指数,并加入了一些社会现象,比如对过度开采、草原沙化等社会问题发出呼吁,以期让成人观众接受。结果如何呢?故事的大框架依然弱智,再狡猾的狼也吃不了羊,而且丝毫没有创意和想象空间。因此,成人观众依旧无法接受,而孩子们则新增了“看不懂”的疑惑。说实话,“喜羊羊”中的那些卡通形象如同当今的网络流行语,并没有糟糕到无法忍受,只是这些流行文化被一窝蜂的山寨喜剧给用滥了。
电视版“喜羊羊”的成功归功于它的营销策略,虽然故事定位、技术风格是无法令人满意的。凭借电视版数年来打下的群众基础,到大银幕上赚钱便顺理成章了,而且是一年一部,主打贺岁档。褒也罢,贬也罢,电视版“喜羊羊”用一个个的小故事征服了孩子们,这种模式套用在电影版中同样会成功。但制片方的野心大了,要通过作品给孩子们乃至成人观众上一课,这给这部低幼作品埋下了隐患。暴力拆迁、过度开采等这些民生、环境问题在片中被演绎出来,令孩子们一头雾水,而家长们也不觉得有什么值得反思的——干嘛非要在这部以剧情取胜的作品里增添这些社会问题呢?
“喜羊羊”的观众定位很明确——孩子,他们喜欢的是傻傻的灰太狼永远吃不到羊;而该剧的意外收获是征服了一些年轻观众,以致出现了“嫁人要嫁灰太狼”的流行语。不追求什么深刻,也不要求什么全新的、独创的、领先的,这是“喜羊羊”成功的基点。孩子总会长大的,而总也会有孩子喜欢动画片的,“喜羊羊”会随着动画的发展自生自灭,那就让它在自己的巅峰期“傻”下去吧。你非让它具有宫崎骏老先生作品的深刻和人性揭示,可能吗?所以,还是规劝“喜羊羊”的幕后制作们,就按这个模式让孩子们在春节期间乐和乐和得了,别去探讨什么人性的宏大命题和社会焦点话题,孩子们不会通过娱乐产品来了解世界并确立人生观世界观,成人就更不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