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功的基本,具体信息请阅读以下"人才为本 攻占高端 引领产业"的相关内容。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和团结,在我们这个涉及技术较多较深的行业里,人才将成为帮助企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因素。”这是在东莞市清溪镇银泉工业区宜安电器制品有限公司见到该公司董事长、总设计师、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李扬德先生时,他开门见山说的第一句话。
从1993年宜安公司创立至今,人才一直是这位身兼企业董事长、总设计师和高校兼职教授等数职,以发明创造、弹钢琴、唱歌为乐趣的企业家的“心肝宝贝”。“我也是搞发明创造、搞设计出身,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李扬德表示。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协助下,2005年以来宜安公司先后引进70多名科研技术人员,并投入6000多万元经费从事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科研人员的引进和技术研发能力的增强直接促进了宜安公司产品结构的优化和质量改进。在技术创新的支持下,宜安公司成功转型并在镁铝合金新材料产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逐渐确立了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引进人才创新技术
在企业密集的东莞市清溪镇银泉工业区,宜安公司并不显眼。朴素简单的工厂大门,如果没有鎏金的公司招牌,实在很难让人联想到这是在东莞乃至全国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享有盛名的宜安公司的所在地。走进宜安公司的大门,迎面而来的第一栋大楼便是研发中心。整齐摆放的电脑、埋着头目不转睛的研究人员以及此起彼伏的键盘敲打声,既体现了宜安人的繁忙与快节奏,同时也是这家高新技术企业跨越式发展的真实写照。
宜安公司主要生产汽车配件、安防设备、通信器材、高新镁合金配件、电器和电动工具等产品。不过,这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数年前还仅仅是一家年产值仅几千万元的来料加工厂。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经营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下,以李扬德为首的宜安公司高层敏锐地意识到,如果不尽快向高科技企业转型,公司很快就会丧失竞争优势。究竟该如何转型,如何谋划企业的未来发展?经过认真思考仔细研究后,宜安公司确立了一条以引进人才、创新技术为导向的发展新路子。
在东莞市企业转型升级经验介绍会议上,李扬德从制造生产厂商的角度讲述了宜安公司的成功经验。李扬德认为,目前的企业可以分为“四流”:四流企业卖劳力、三流企业卖设计、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专利。一般而言,从四流企业转型为三流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就能实现。李扬德表示,转型升级的成功取决于内在和外在的双重因素,内在因素主要在于企业决策者的素质,是否具有转型升级的魄力和决心;外在因素是指能否得到政府的支持。李扬德和他的宜安公司内外因素兼备,转型成功自然是水到渠成。
从2005年开始,宜安公司先后引进70多名科研技术人员,并投入研发经费6000多万元用于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008年4月,宜安公司又投入800多万元建立东莞市级工程研发中心,多渠道获得技术支持。科研人员的引进和技术研发能力的增强直接促进了产品结构的优化和质量改进。李扬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技术改造前,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低,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接近七成,企业的利润空间狭小;技术改造后,原材料成本迅速降低至总成本的20%,同时企业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利润也随之增长,经营状况大为好转,进一步确立了宜安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数据是宜安公司转型成功的最好说明,2005年宜安电器销售业绩创纪录地突破1亿元,2006年业绩飙升至2亿元,到2007年就已经突破3亿元大关。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寒冬”,而对于刚刚转型成功的宜安公司来说,那个“冬天”注定不太冷。事实上,在金属材料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宜安人并没有太多地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寒意”,宜安公司培养人才、创新技术的步伐丝毫没有放缓。2006年,宜安公司与东莞市轻质合金技术研究院、东莞市轻质合金材料加工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2007年,成立了专门为公司培养后备人才的宜安学院;2008年,东莞市镁铝合金材料精密铸造和回收应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挂牌成立。
今年4月,李扬德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解放军总医院等5家机构的专家在海南省文昌市召开研讨会,达成以下协议内容:以宜安公司为主体,联合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解放军总医院、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等国内多家知名研究院所,进军镁合金生物降解材料领域并开展医用可降解金属内植入物的应用研究。
产学研结合实现跨越式发展
技术创新是一个团队精神的载体,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其产品往往需要集成多种高新技术,因此研发高新技术产品单靠企业自身引进研发人员来完成,不仅容易走弯路而且要耗费大量时间,致使企业开发的新产品难以跟上市场快速前进的步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全新的理念出现在宜安公司高层的视线里。确立了这一发展战略后,宜安公司在加大科研投入的同时,开始充分利用高校及科研院所知识人才密集的优势,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主动借智借力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姻,推进产学研结合。
目前,宜安公司已与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海南大学、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解放军总医院、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学校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高校帮助企业培养人才,企业也建立了高校实习生培训基地及就业优先基地。宜安公司还先后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成功解决了镁合金回收成本较高的问题。目前,宜安公司正在与部分高校共同筹划机械雇员项目,即以多功能的机械代替人工操作,项目研发成功后将大大节约人力成本,较好地解决当前很多企业面临的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打开门来搞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极大地增强了宜安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也拓宽了该公司研发人员的视野,彻底改变了该公司创新后劲不足的困境,实现了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
在宜安公司产品展示厅里展出的数百件产品样品中,记者发现了许多熟悉的国际品牌——摩托罗拉、西门子、菲利浦、三菱重工……这些知名品牌都采用宜安公司生产的配件。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展厅里10多个专利证书铜匾上,显示标注的专利所有人都是同一个名字:李扬德。“这只是他数百件发明中的一小部分。”宜安公司知识产权部的李卫荣告诉记者,“目前由李扬德自主研发的国际专利(PCT)有6件、发明专利11件、实用新型专利40件、外观专利245件、商标品牌约20件。”
公司老总带头搞创新、搞科研极大地带动了员工的工作热情。重视新技术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成为鞭策每一个宜安人不断前进的原动力。在宜安公司,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不断涌现并被积极地推广和运用,目前该公司已拥有专利300多件、商标20件。与此同时,宜安公司还通过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质检队伍、完善检测设备和检验手段,确保产品一次合格率达到98.22%,产品出厂合格率达到100%。宜安公司已通过ISO/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分别荣获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08年上市后备科技企业、广东省著名商标、工业龙头企业等称号。此外,宜安公司获得广东省自主创新100强企业称号,该公司的院士工作站也正在组建当中。
宜安公司通过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目前该公司年产值较3年前增长了近7倍,劳动力的需求也由当初的3000多人缩减到目前的1000多人,并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跨越。近年来,宜安公司先后购进各种压铸生产设施百余台套,年产压铸产品4500多吨,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压铸企业之一。
人才和团结是核心竞争力
科技型企业的特色往往在公司人力资源结构中有所体现。宜安公司现有员工1000余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412人,各类研究与试验开发人员217人,中高级职称人员11人,他们承担了宜安公司大部分的科研项目,企业研发人员主要分布在可降解镁合金生物材料的研发、镁铝合金新产品开发、特种铸造工艺研发、镁合金清洁回收重熔研究、特殊成分合金精炼及生产环节引入的有害合金元素控制研究、关键轻质合金制件的强韧化研究和镁铝合金产品表面物理、表面化学处理技术研发等多个研究领域。“这些人都是宜安的宝贝,是宜安科技创新、发展壮大的加速器。”李扬德对记者说。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宜安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人才机制,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公司的整体发展规划和经营管理中。“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和团结,在我们这个涉及技术较多较深的行业里,人才将成为帮助企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因素。”李扬德道出了宜安公司高层对于企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共识。
彭秋明的加盟是宜安公司发展理念和人才理念深入人心的最好体现。这位中科院博士后毕业后曾前往德国欧洲材料研究中心(GKRS)深造镁合金体内降解技术的“牛人”,在转了大半个中国后最终决定加盟宜安公司。这无疑更增添了李扬德和宜安公司勇往直前的信心。“这至少证明我们走的路是正确的,是很有希望、很有前景的,也让我们更看好企业未来的发展。”一位研发人员表示。
对于这些,彭秋明谦虚地表示,是李扬德出众的个人魅力吸引了他,“国内真正能够坚持自主创新的企业老总并不多,担任总设计师并参与产品设计的就更少。李德扬先生长期从事材料研究,在技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很有眼光”。彭秋明所说的有眼光,指的正是李扬德目前正在苦苦钻研镁合金生物降解技术。彭秋明表示:“我前段时间去了山东、上海、深圳等地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在镁合金领域要么持观望态度,要么就是已经退出这场还没开始的战争,只有李扬德先生毅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
李扬德得意地看着这位刚刚“挖”过来的高材生,笑着告诉记者,“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没有永远的难题,穷则变、变则通,我们已经有了全新的规划。在小彭以及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除此之外,李扬德还独辟蹊径走出一条完全不同于其他企业的人才培养之路。李扬德表示,他现在是华中科技大学、宁夏理工学院、襄樊学院的特聘教授,每隔一个星期就会抽出时间去给学生讲课。不过,相对于一节课100元的授课费来说,李扬德每次都在做亏本生意,“我去宁夏一趟来回要亏4000多元,去武汉一次要亏3000多元,还有海南大学连个聘书都还没有发给我,更是亏得不明不白。”李扬德打趣道。
据了解,在宜安公司的研发团队里,近30人拥有个人发明专利,这些人主要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海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其中,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肖强从大二起就开始做研发,大学毕业之前就已拿到了4项发明专利。与其他企业煞费苦心的地处请人挖才不同,李扬德独特的人才培养方式使宜安公司根本不用为人才队伍建设发愁。
另外,宜安公司还为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以事业留人、以感情打动人、以机制和待遇吸引人。宜安公司一直强调团队精神,任何人才只要真正融入了这个团队,都会感受到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团队合作气氛。同时,良好的创新机制、丰厚的薪金待遇、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使进入宜安公司的人才很少有选择离开的。
加强研发谋划产业制高点
目前,摆在李扬德和他的团队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即如何破解医用可降解镁合金内植入物的应用研究难题。据了解,人体每天最多能处理0.4克镁,如果能把材料的溶解速度控制在这一范围内,这项全新的技术将有可能引发医用植入物使用材料的彻底变革。
不过,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涉足新兴产业,巨额投资无疑是前提,李扬德的勇气让众多企业家钦佩不已。“这件事情要做成,投入的资金可能要以亿元计,耗费的时间可能是3年甚至是5年。”确定镁合金项目之前,李扬德做了很多准备。“我阅读了大概300多篇学术文章,对这项技术很有信心。”李扬德进入这一领域的信心来自国内科研院所去年在镁合金医用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梁振锋是广东省铝工业发展线路图和镁工业发展线路图的主要担纲者,他在评价宜安公司进军这一领域的眼光时说:“镁合金生物降解材料的研究指引着未来镁合金材料应用朝着一个可降解的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这是目前低碳经济推动下有色金属在高效利用和医用可降解内植入物应用上的趋势。”李扬德告诉记者,他希望借助科研机构的力量,将镁合金医用技术产业化,让镁合金产业化从东莞开始,而宜安公司所要承担的工作就是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应用器材,并尽快产业化。
今年4月,由宜安公司主办的中国镁合金生物降解材料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海南省文昌市举行,医用可降解金属内植入物的应用研究在研讨会上定题。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壮麒,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材料处处长卞曙光,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唐佩福和医学保障部主任、博士生导师王卫东,国家铸造标准委员会副秘书长张寅、中科院金属研究所“镁合金的生物降解行为研究”课题组研究员杨柯、谭丽丽、张炳春等行业专家和权威学者出席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主要就医用可降解镁合金内植入物的研究应用方向以及如何促进产学研合作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镁合金作为一种最轻的金属材料,已经在国防、3C产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实现该材料可控降解性的生物医学应用研究将为人类创造出不可估量的价值。“以医用器材为例,可降解的镁合金将成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福音。”胡壮麒表示。
2009年年底,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和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研制的可降解镁合金心血管支架经植入动物体内实验发现。这种镁合金支架随着血管结构重塑的完成,可通过缓慢腐蚀的方式在体内降解,对患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婴儿、青少年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宜安公司联合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解放军总医院、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等国内多家知名研究院所着手进入镁合金生物降解材料领域,进行医用可降解金属内植入物的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行性和应用性。
除此之外,宜安公司还在加快对汽车轻量化铝合金材料的研制。李扬德表示,铝合金材料对汽车降重减震有很大帮助,宜安公司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把铝合金汽车零配件工艺技术产业化,以争夺更广阔的市场。“美国、加拿大都有汽车减震方面的立法,但国内在这方面还是空白。我们在材料界泰斗师昌绪院士的帮助下联系到了21名院士,将组建院士工作站,还准备联名向政府建议制定汽车轻量化方面的法律法规。”李扬德微笑着向记者描绘了他的宏图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