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东莞是一个欠发展的城市,为加快推进东莞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支持来料加工企业原地不停产转型为外商投资企业或其他类型企业,因此东莞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具体资讯如下:
仅仅两年多,东莞就已有1600多家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来料加工企业转为法人企业,成功实现了就地转型升级,约占总数的三成,这一成绩获得了省委书记汪洋的高度肯定,近日他就我市加工贸易企业就地转型升级工作作出批示:“取得了积极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希望东莞继续努力,真正走出一条有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强调,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按照汪洋书记批示精神,继续坚定不移调结构,千方百计促转型,按照制定好的战略坚实走下去。
成效
1600多家企业成功就地转型
说起产业结构调整,很多人对两句话记忆犹新——“今天不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所调整”;“东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转型升级”。
这两句话是省委书记汪洋2008年3月在东莞调研讲话时的核心内容。尽管随后,东莞即成为金融危机影响最深重的地区之一,但东莞并没有因此而放松产业结构调整,把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两年多过去了,东莞交出了一份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单。记者获悉,自2008年以来,我市已有1600多家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来料加工企业转为法人企业,约占总数的三成,ODM(原始设计制造商)生产制造产品出口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超过60%,有988家加工贸易企业拥有自主品牌,内销总额增长了34.4%。与此同时,还涌现出生益科技、多宝针织、品质电子等一批傲立潮头的标杆企业。
总结
转型闯出六条经验四大启示
后危机时代,对于东莞加工贸易企业,可以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成长烦恼”,资源吃紧、人民币升值、海外市场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压力,但这也加速倒逼企业就地转型。一些加工贸易企业,如生益科技、品质电子等,却借助研发、管理、创意等现代发展要素,从价值链低端逐步游向了价值链高端,为全市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参的典型范本。
究竟东莞是如何在危机后的叠加压力下实现了就地转型升级?有哪些经验和启示?近日,本报刊登了市委政研室和市外经贸局联合撰写的《后危机时代东莞致力加工贸易企业就地转型升级的体会与启示》专文,其中将转型的经验概括为六个方面,即:要靠超前理念激活潜能;要靠先进工艺掌握主动;要靠强势研发抢占高点;要靠创意产品撬动市场;要靠人本管理凝聚士气;要靠延展链条拓宽空间。
“典型企业的成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经历了转型阵痛的蜕变,发展之路也必将更为宽广。”上述专文认为,东莞两年多的实践收获的启示有四个方面,即政府要比企业站得更高,与企业贴得更近,助企业行得更稳,为企业做得更细。
评价
东莞转型升级积累宝贵经验
事实上,东莞的转型升级倾注着省委、省政府,尤其是汪洋书记的关心和指导。记者梳理发现,2008年以来,汪洋多次到东莞调研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并以批示方式给予指导,仅今年以来汪洋对东莞的批示就多达数次。如今年8月,汪洋就东莞产业转型升级试点工作作出批示,称“思路正确,措施具体,望认真抓落实,早日见成效”,随后,又对大朗、凤岗转型经验作出批示。
11月10日,汪洋又在我市《关于东莞市后危机时代致力加工贸易企业就地转型升级的情况报告》上作出批示:“很高兴看到东莞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取得了积极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希望继续努力,真正走出一条有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在此批示中,汪洋对东莞转型升级评价的用词是——“取得了积极成效”,而这与他去年4月到东莞调研时所作的评价——“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已见曙光”,两相比较,这一次的评价明显“更高”。
但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一项复杂性、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为此,刘志庚强调,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按照汪洋书记批示精神,继续坚定不移调结构,千方百计促转型,按照制定好的战略坚定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