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房地产调控遇到开发商跑路时,留下的情况该怎么办?
在楼市调控和信贷收紧的双重压力之下,今年有更多中小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链迎来大考,由此产生的影响则是一些开放商选择“跑路”。留下的烂尾楼以及那些无法兑现的购房合同势必会对当地金融乃至经济造成巨大风险,并进而引发部分人群的不满情绪,不利于社会稳定。
春节过后,以芜湖、中山为代表的地方政府纷纷微调房地产调控政策,被外界解读为“曲线救市”。不过,温家宝总理近日在听取各界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时强调,促使房价合理回归不动摇。随后,芜湖市“购房给补贴”政策在仅公布三天后旋即被叫停,并有消息称,中央曾有检查组进驻该市调查情况。
上述情况进一步证明,中央对房地产调控的决心没有发生变化,房价合理回归已成政策核心目标。基于此判断,房地产调控在本届政府的最后一年内肯定不会动摇。而中央对于地方救市的容忍度,下半年才可能局部松动,但不会放开。
与地方政府急于放松房地产调控来增加土地收入的诉求相比,处在风口浪尖的房地产商更是犹如热锅上的蚂蚁。眼见调控松绑望,随着楼市交易陷入地量,国内龙头房企纷纷收缩经营,调低年度销售目标。减少拿地,裁员现象层出不穷,一些上市公司甚至开始逐渐抛弃房地产业务。与大企业的抗压能力相比,中小房企受调控影响更为严重,呈现一篇哀鸿遍野的惨状。
从整个房地产行业的结构调整来看,调控倒逼产业升级不能说是坏事。过去十几年,房地产开发行业的门槛过低,导致该行业良币不能驱逐劣币。去年以来,市场调整,企业临危,也是行业优胜劣汰加速的时段,有利于提高行业集中度,让优质企业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不过,小企业资金断裂也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有媒体报道称,长沙麓山里佳园楼盘的开发商卷钱“跑路”,导致业主45万房款打了水漂。进一步调查显示,上述情况并非个案,仅长沙涉及开发商“跑路”的楼盘还有:江滨家园、中远公馆、东方航标、中央公馆、可可小城、利璞金立方、湘江700等。这些楼盘中有的成了烂尾楼,有的处于停工状态,有的已正常交付使用。
联想到之前在上海等地发生的由于房价下跌,众多业主围攻售楼处的新闻。随着调控的深入,“房地产”已经不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更多的是一个社会问题。可以预见,房地产调控如果继续实施下去,会导致房价进一步下探甚至大幅下跌的可能,这时必然影响在调控期间购房者的利益,断供、围攻售楼处等极端维权行为也有可能轮番上演。
与此同时,在楼市调控和信贷收紧的双重压力之下,今年有更多中小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链迎来大考,由此产生的影响则是一些开放商选择“跑路”。留下的烂尾楼以及那些无法兑现的购房合同势必会对当地金融乃至经济造成巨大风险,并进而引发部分人群的不满情绪,不利于社会稳定。
笔者认为,有史以来最严格的房地产调控的行政性色彩,束缚了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应该主要集中在保障房建设以及打击投资型购房上面,而市场上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应该交由市场自行消化,限购不仅阻碍了具有刚性需求购房者的买房梦,其对房地产市场价格形成的不稳定预期,同样容易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届时如果再用行政性手段调整,矫枉过正的后果则是中国房地产市场陷入调控的怪圈从而偏离市场轨道一蹶不振。
促房价合理回归是本届政府给予民众的一个承诺,似乎在房价没降到合理区间之前,正常的购房需求以及房企的生存都要为此让路。但房价的合理区间在哪里,却没人能给出答案。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价格的合理区间应该是由市场通过平衡供需关系最终决定,一味固执的实施行政性调控,迎来的未必是最初设想的结果。笔者认为,在肯定政府加速推进保障房建设以及住房信息联网打击投资型购房需求的同时,限购这种行政性色彩浓厚的政策应该予以重新审视,其对房地产市场以及社会稳定的“杀伤力”正在日益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