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人才网,提供最新最全深圳珠宝人才招聘、广东珠宝人才招聘信息。
咨询热线:4006683633 ·俊才招聘网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9福珠宝人才网
广州羊城古城门
作者:1106 来源: 阅读次数:10479次 发布日期:2013年4月15日

  广州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城,在广州,有很多遗留的建筑物可作为历史的见证,其中的广州羊城古城门至今两千余年的历史,以下是详细的讲述:
  
  羊城古城门历史2000多年前南海郡尉任嚣就在广州修筑城池诸多城门虽已消失却变成了鲜活地名。小北路、大东门、西门口、大北立交、大南路,乃至文明路、朝天路、靖海路……
  
  广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越秀山上保存下来的明代古城墙是昔日的见证。虽然上世纪初由于开辟马路拆除了各城门令人惋惜,可这些古城门化作了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活在广州市民的生活里。虽然广州的城门至今已基本不存在,但消失的城门变成了鲜活的地名。
  
  广州城门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现存广州最早的地图出现在明代,但关于广州城门的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早在2000多年前,南海郡尉任嚣就在广州修筑城池。赵佗于公元前204年建立南越国,他建筑了具有王国都城气派的城池,史称“赵佗城”。
  
  赵佗城北至今越华路一线,南至今西湖路一线,西至今小马站一线以东,东至旧仓巷一线,规模和范围比任嚣城要大,至少有东、西、南三个门。
  
  到了三国时代,吴国大将步骘,把交州刺史治所迁到番禺城,在被焚毁的赵佗城基础上重建起宫殿城池。当时文溪东西支水道已较以前狭窄,珠江北岸也已向南推移,面积比赵佗城有所扩大,三个城门的位置,与赵佗城相去不远。在现在的中山路南面,开始出现民宅商贸区,城门开始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成为百姓免受外敌侵扰的一道屏障。
  
  凿低番、禺二山城市南拓至珠江畔,步骘城建成后,约800年间基本规模没有大的改变,城门位置也没有发生大改变。直到五代十国时期,随着番山、禺山的凿平,南城门开始南移。据记载,番山位于现在文德路第十三中学内高地一带,禺山则约位于如今广州百货大厦一带,约为越秀书院街以南的地方。番、禺两山并非孤立的山峰,而是丘陵起伏,彼此相连,成为屏障。
  
  但到了唐末,随着珠江北岸南移,南城门外形成繁盛的商业区,这二山反成了城市南拓的屏障。南汉国开国君主刘隐驻节广州,他率先凿低番、禺二山,重建南门城楼。在北京路的“千年古楼遗址”,仍可看到下面层层叠压的门楼遗迹。后来在清代,这里曾建拱北楼,成为当时的地标。
  
  到了南汉刘龑继位,再次凿低二山,城区突破了唐城的南界,扩展到约现在大南路、文明路一线,称为“新南城”。新南城的南城门叫鱼藻门,约在今北京路与大南路、文明路相交处。
  
  宋代城中有城穿越朝天门景致大不同,宋代是广州城大规模扩建的时期,重修了中城,增筑东、西两城,史称“宋三城”。东约至今芳草街一线,西至今人民路,南至今大德路、大南路、文明路一线,北至今百灵路一线。在约为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16个城门。
  
  当时,“宋三城”连在一起,又相对独立,三城之间,有厚实的城垣与宽阔的濠涌相隔,城门便成了相连的通道。中城和东城,靠行春门连通;中城和西城,靠朝天门连通。城内有城,从东往西,穿过城门,三城气象迥然各异:东城是新建的城区,还保留着一派田园风光;中城最古老,既有守备森严的官衙,又有书香氤氲的书院、学宫;西城是繁华商贸区,又是众多寺观的清修地。
  
  明代广州城大拓展城门上建城楼,广州的城市扩展在明代迎来大开拓,将“宋三城”合为一体,扩筑了旧城,并建起新南城,城区范围比原三城扩大一半以上。同时伴随了城垣的北扩,原位于今百灵路、越华路、豪贤路南侧一线的城墙北界,向北扩展到越秀山上。把原位于芳草街一线的城墙东界,扩至今越秀路一线,与扩展了的北城墙相连接。
  
  原来“宋三城”之间的城门被拆去,合成一个完整的城池,四面开辟八个城门,建筑更坚固雄伟,城门上均建有城楼。
  
  明代的广州城已经具备了今日越秀区的格局,明代旧城北面是大北门(今解放北路与盘福路相交处)和小北门(今小北路与越秀路相交处)。南面城门从东至西,共有四个门:定海门、文明门、正南门和归德门。
  
  其中,定海门又称小南门,在今德政路与文明路交界处。归德门,又叫小市门,在今解放路和大德路相交处。东面的城门,叫正东门,位于今中山路与越秀路相交处。正西门即现在西门口。
  
  此外,随着珠江北岸继续南移,明代还建有新南城,是相对于旧城来说的。比旧城更加繁荣,于是新修筑了城墙来保卫南城商业区。共建有8座城门:永安、小南、永清、五仙、靖海、油栏、竹栏、太平。
  
  小北门旁依明城墙样式重建小北城门,在广州博物馆碑廊,至今保存着一块珍贵的文物:横书篆体刻着“归德”二字的城门石额,这是广州仅存的明代城门石额。
  
  在18个城门中,归德门的地位尤为特殊。当时,广州分属南海县、番禺县管治,归德门正好是旧城两县的分界。归德门外建有归德桥,南北向跨于玉带濠上,门内有归德直街,街的东面,是番禺县属地,西面就是南海县属地。因此广州人把“归德”借代为“门”的意思,把门关上,就叫“闩埋度归德”。
  
  虽然广州的城门至今已基本不存在,但消失的城门变成了鲜活的地名:直接以当年城门命名的地名,有靖海路、大南路、文明路、朝天路、小北路、西门口、素波巷等,大东门则出自昔日的正东门。此外,人民路和北京路原本也出自城门,人民路本叫太平路,因明清的太平门得名。北京路本名永汉路,这里曾是清代的永清门,辛亥革命后,把“清”改为“汉”。
  
  循着这些地名不难找到明清广州城门的位置,追古溯今。去年,在小北路越秀公园的东门,即历史上小北门的旁边,依照明城墙的样式重新建造了气势恢宏的小北城门。高高的城墙以灰色为主色调,城楼上有两层建筑,门楼中间采用大拱门设计,城楼两端则各连接一段仿古城墙。人来熙往穿过“城门”,颇有羊城古韵。
  
  话你知,直接以当年城门命名的地名有靖海路、大南路、文明路、朝天路、小北路、西门口等,素波巷大东门则出自昔日的正东门。
  
  人民路和北京路原本也出自城门,人民路本叫太平路,因明清的太平门得名。北京路本名永汉路,这里曾是清代的永清门,辛亥革命后,把“清”改为“汉”。
  
  地理发现
  
  西门口
  
  在记忆与现实的门口
  
  中山六路、中山七路连接处与人民路交界的一带,就是明清两代城门的正西门,这—带也因此得名,被称为“西门口”。西门口一带历来是商业繁华之地,在广州市博物馆,我们看到许多清末在西关一带生产的陶瓷、织物,据称当时的广货已经颇为有名,不少外国商人到广州,住在西门口外十三行一带。今天,中山路与人民路的商业圈在此交汇,繁华程度比当日尤甚。
  
  西门口一带古城墙
  
  西门口残留的城墙被中山七路分作两段,往东的一段因为保存得比较完整,因而用铁栏杆圈起,列为保护文物。这段古城墙不足十米,似乎正是城墙拐角处,分作两段。中山七路以西的—段城墙非常难找。在与人民路平行的一条巷子叫做“长庚首约”的。长庚首约巷地势较低,与对面的城墙脚下相当,从人民路要下几级台阶可到达巷口,整条巷长约200多米,都是古老的民宅。向左走进巷子终端,最靠近中山七路的一处民宅的院门,就是建在城基之上。这段城墙远远地可与对面城墙连成—线,按清代广州地图看,中山七路正好穿过当年的正西门,那么今天的这两段城墙应该是紧挨城门的两段。
  
  西濠涌:当年的护城河
  
  当时老屋巷子还是水道,称做西濠涌,也就是当年西城门外的护城河。当年陈伯家的老屋与四甫水脚巷隔水相望,今天却只隔了一条青石板路了。当年两濠涌的水来自流花湖,—直通过这条水道流进珠江。
  
  西门口曾经阻隔了广州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今天站在当年正西门的位置四望,这一带也似乎是处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既有老西关的旧屋,也有现代化的建筑;既有狭窄的小巷,也有宽敞的主干道;既有被保留的历史,也有正在消失的现实。
  
  曾经守护
  
  广州的四个门北门:依山而建变化不大
  
  广州城墙从秦代开始,有秦城墙、唐城墙、宋城墙、明城墙和清城墙等,但最北一直未超越明城墙。广州东北面是山,从白云山开始,向飞鹅岭、越秀山直到番山、禺山,山脉一气呵成,形成“龙探头”来喝水的形状,据说从中国古代风水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很好的城市形状。
  
  南门:江退人进不断南移
  
  明嘉靖后,随着珠江北岸南移,城墙不断向南伸张。据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的工程师袁奇峰介绍说,原来在北京路、西湖路口,有一个南门,后来拓至大德路—带,清初,广州城墙继续南拓到一德路和珠江边,广州城的规模至此完备。广州南门不断南拓的过程,正是江退人进的过程,可以想见,宋明两代的珠江要比现在的水位高,江面更加宽阔,当年天朝大国的南疆军事重地,依山傍水而建,想来倒也颇有气势。
  
  五仙门是嘉靖时所筑成的,为“新城”的南门之一但如今除了名字,南门的踪迹几不可寻[1]。
  
  东门:政治中心向老城外移
  
  从光绪五年版的《广州府志》中广州城图可以看出,当年的东门城外,也就是今天的较场东路以及东山一带原本比较荒凉,而当年的广州城中建筑,更多的是与政治、文化和军事有关。当年的广州城内,不但有广州府、布政司、都统府等军政要地,连番禺县、南海县的行政机构也设在广州城内。和中国古代其他城市一样,政治中心必然是文化中心,后来的农民运动讲习所附近,是当年的孔庙,其他大小书院、学府更是数不胜数,尤其是大马站和小马站一带,是科举考生住宿的地方,来自各地的考生会聚于此,因此这一带有比如潮州书院等各地书院和大小客栈,至今仍有遗迹。当年的广州,清晰可见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与政治密不可分,共同牢牢把持着城市的核心。20世纪初期广州拆城墙修路,这才将政治中心向今天的东山一带东移[1]。
  
  西门:经济势力向城中渗透
  
  从光绪五年版的广州城图可以看出,今天的西关、上下九、十三行一带似乎并不在广州城内,清朝末年,人民路以南、人民公园直到十三行,是广州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基地。又是天朝大国的思想作怪,“洋人”已经到了家门口,却仍要拦在城墙之外,当年的西门,对于西方文化来说,至少是象征意义的阻隔[1]。
  
  最后一块门额
  
  有关城门最重要的记忆在越秀山,越秀山镇海楼前面有一碑廊,有历代碑刻24块。还有就是记者在归德门发现的一块城门石额。后人称明初洪武年间所筑的广州城为“老城”或“旧城”,老城有八门:大东门、定海门(即小南门)、文明门、大南门、归德门、西门、大北门、小北门。这八门今天能看到的,也就仅剩下这一块石额。这块石额方正古朴,黑色打底,上面的字已经几乎被磨平,和其他碑刻在一起,这块石额似乎是最市井气的,却也和广州关系最为密切。
  
  晨后一段完整城墙
  
  从越秀公园西门登上越秀山,可见一段残存的明代广州的城墙,长约1100米左右。城墙下部为红砂岩条石砌筑,上部为青色大城砖。城墙掩映在古树丛中,青砖上布满绿苔。
  
  广州古城区地跨越秀、荔湾、东山,古城轮廓大致在明清两代基本定型。洪武十三年(1380年)前后,将宋元时的三城合一,向北跨至今越秀山,城周长21里,当年的2l里城墙,现而今,就只剩下这一段。据说能有这样一段古城墙留下,还得益于它的位置在广州扩城时无碍于交通而未被损坏。
  
  最后一座城楼
  
  越秀山上的镇海楼当年就修建在北门城墙之上,是今天保存最完整的古城楼,明朝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于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把广州城墙扩展至越秀山时,建筑了镇海楼,说是“雄镇海疆”,又可以“壮三城之观瞻”。
  
  最后一座护城河桥
  
  这座桥在越秀路附近,三角市巷内,横跨东濠涌,头顶上就是飞跃而过的东濠涌高架桥。这座不长的石桥没有桥墩,由巨石搭建,桥两端连接民巷,桥上写着“小东门桥”四字,可以想见,当时的护城河桥应该是有多座,这座因靠近小东门而得名。这座石桥现在是一个临时的菜市场,早上菜贩在桥上摆卖。从石桥上下台阶才能到三角巷,这条连接越秀南的小巷也颇为陈旧,因为靠近水边,石板路潮湿,长满青苔,迎面吹来的风凉爽而湿润,竟让人疑心这里不是广州,倒似江南的一处水乡。
  
  因城门得名大南路
  
  在市政府南偏东,东连北京路,西至广州起义路。明清时广州城墙经此,1920年拆除,改建为路,并以路之东端原“大南”城门命名,1966年改称延安一路,1981年复名;长296米,宽12.2米,沥青路面。大南街派出所、市民族经济贸易中心、陕西省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市广告公司位于此路。
  
  朝天路在市政府西南,中山六路南侧,南接米市路。清代称朝天街,因宋代广州西城的城门朝天门而得名,1932年扩建为马路,称朝天路,1966年曾称朝阳南路,1981年复名。长310米,宽10米。
  
  靖海路在市政府南偏西,北起一德中路,南至长堤大马路。曾名靖海直街,因在明代广州城门靖海门之南而得名。长179米,宽22米。以低层连体骑楼式楼房建筑为主,地下铺面经营百货、饮食,二楼以上为居民住宅,有广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素波巷在市政府之南,维新横路东侧,北边高第街,南接部前东,因在宋代广州城门——素波门之前而得名。长210米,宽3米,花岗岩石板路面。
  
  五仙里在市政府之南,一德东路北侧。清朝时称五仙街,因清代广州城的五仙门而名,1926年改称今名。长13l米,宽4米。为居民住宅。
  
  油栏通衢在市政府西南,长堤大马路北侧,北交海珠南路。因清代时为油栏门(广州城门之一)外的通道,故名。长109米,宽3米,混凝土、石板路面,为居民住宅。
  
  小北在市政府东北,小北路两侧,东界约为南坑西,朱紫寮、登瀛路和法政右巷一线,西界约为田心前至洪桥街一线,北界环市中路,南界东风中路。因明清两代广州城的小北门而得名。在小北门遗址,建有喷水池、石山,植有花卉,仍俗称小北花圈。
  
  大北在市政府西北,解放北路与盘福路相交处一带,东界约为越秀山西麓和连新路,西界约为双井街、医国街,北界约为流花路,南界为东风(西、中)路。因明清两代广州城的大北门而得名。在大北门遗址建有花圃,仍俗称“大北花圈”。
  
  文明门在市政府东南,文明路西段南面。因在明清时文明门前得名。长27米,宽3米,石板路面。两侧为居民住宅。
  
  城墙得名连城里
  
  在市政府南偏东,北京路西横街内,北接木排头。清代时泰康路是城墙,因此街与城墙相连,故名。长40米,宽5米,花岗石板路面。为居民住宅区。
  
  北城根在市政府西北,盘福路东侧,南接百灵路。因明、清时位于广州城北城墙的墙基内侧,故名。长60米,宽4米。为居民住宅。
  
  拐脚楼在市政府西南,大德路西段北侧。明清两代广州城墙经此,并在转弯处建有拐角楼,本街位于拐角楼之东侧,故名(“角”与”脚”同音)。长44米,宽5米。为居民住宅。
  
  因护城河得名
  
  玉带濠在市政府之南,大德路南侧,东连广州起义路,西接人民南路。明朝时是广州的护城河,因像玉带那样围绕广州城南,故名,以后渐淤塞为污水涌。
  
  接下来请继续阅览:广州五羊石像  广州陈家祠堂
 

(信息收集:深圳珠宝人才网
上一篇:打磨工    下一篇:广州旅游
相关资讯
Copyright© 2000-2008. Goodjob.cn® All rights reserved. 珠宝人才网珠宝招聘网 ® 版权所有
本网所有资讯内容、广告信息,未经书面同意,不得转载。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B2-20050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