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珠三角都比较发达的地区,吸引了很多中职生到处就业,社会的改变,也引起了中职生就业地域选择在改变,具体资讯请看以下文章。
“现在公司很难招到本地职校的毕业生,招到了,也很难留得住他们,他们做几个月就跑珠三角地方就业了。”一位汽车修理厂的老板近日向记者无奈地说出他的用工困境。据悉,近年来,我市加大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力度,每年都有不少学生从中职学校毕业。可是不少本地企业反映,这些毕业生大部分往珠三角发达地区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本地工业园区“招工难”的困境。
为什么不少中职毕业生削尖脑袋也要挤向“珠三角”?近日记者走访了我市一些中等职校了解相关情况。10名毕业生7名想到外面“闯一闯”
记者随机采访了我市某职校的10名毕业生,7名毕业生表示只要有机会一定会选择到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就业,理由都是“从小在本地长大,想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到外面能见识多一点,机会也多一点。”对这些位毕业生来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些企业负责人也表示,现在的职校毕业生都是“90后”的年轻人,他们对所选择的企业要求变得更高,再不像以往的务工人员,只要有工可干,有薪金可拿,便能安心工作。现在的毕业生都非常有‘想法’,他们去一家企业,首先要看该企业的地理位置是否近市区;企业周边的配套设施是否完备,如娱乐、饮食、住宿等等,都成为了他们考虑是否留下来的重要因素。相对而言,珠三角城市在这方面的诱惑力似乎更加多一点。当地企业待遇不高还要有经验
也有不少职校毕业生反映,本地企业提供的待遇不算高,但是却要求有相关工作经验。清城区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的一位毕业生表示,由于自己是独生女,她想选择在清远本地就业,但是参加了多场招聘会下来,她还没有找到“心水”的公司,理由是招聘公司要求要有一年甚至多年的会计工作经验,就连应聘文员也是如此。而对于一些本地企业招聘生产线上的普工,对很多“学有一技之长”的中职毕业生来说,又觉得会浪费自己所学的。一位职校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几年,尽管我市工业园区企业发展较快,但企业需求的都是生产线上的普通工人,让许多职校毕业生有大材小用的感觉。自然,到珠三角地区发展成为他们的选择。学校引导,现实变化中职生就业观在改变
如何正确引导中职毕业生就业?让他们不再盲目挤向“珠三角”?清城区职业技术学校就业办主任罗国洪告诉记者,虽然很多职校毕业生都想到珠三角城市就业,但事实上,目前的中职毕业生就业观已经在不断改变,甚至不少毕业生就业已经慢慢回归理性,不再盲目挤向珠三角。
罗国洪表示,由于现在的中职生独立性不够强,不少抱着到外面“闯一闯”思想的毕业生在珠三角等地的大城市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感觉没有归宿感,只有漂泊感;同时清远良好的发展前景已经开始吸引他们纷纷选择本地就业。清新县职业技术学校一位选择在本地旅行社就业的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工作很满意,她说:“清远的发展前景很好,我希望能在家乡工作,而且爸爸妈妈也在身边,自己不用一个人在外面漂泊那么可怜。”小陈之前在东莞一家外资企业从事文员工作,但是单调沉闷的工作让她辞职回到了家乡清远,目前的她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员,业余时间她还跟着同事学习广告设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外面的企业纷纷进驻清远,清远本地企业也在不断成长,山区的机遇不比外面少。”小陈如是说。罗国洪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学校的中职毕业生70%以上有意愿留在本地就业。本地企业与学校互动缓解招工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让中职生开始选择在当地就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本地企业不断加大了与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互动。
业内人士指出,造成本地企业“用工难”的症结,除了企业用工需求有所增加等因素之外,关键是职校人才培养与当地企业用工需求之间没有形成“专业与市场对应、学校与企业对接、校长与厂长对话”的良性互动机制。招工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如今,多数职校毕业生都面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就业形势,许多外地企业纷纷走进我市职校提前要人,本地企业在这方面也跟进了。记者了解到,在我市各职校举行的招聘会上和各学校校企合作的名单上,本地企业的名字出现次数多了。事实上,校企开展“订单式”教育已经不是新鲜事物。然而,更多的企业与学校之间仍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一方面年轻人向往外面的精彩世界,另一方面学生稳定性不够,加上校企双方缺乏互动交流,促使职校毕业生外流。有关专家建议,要变单纯的“服务企业”为“借企发展”,变管理学校为经营学校,进一步加大校企对接力度和沟通力度,并形成了成效合作机制。如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实行企业冠名班级制度,与学生签订就业保障协议等,都有利于缓解本地企业招工难问题。更重要的是,企业要不断完善用人制度和改善优化用工环境,吸引人才进入,做到“招得来,留得住”。毕业生自身也要脚踏实地寻找一份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不能单以薪酬做标准,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减少流失率,提高就业稳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