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亚运的不断接近,为了亚运顺利的开展和办得多姿多彩,国家对很多行业做治安方面的监管,具体请看以下加强行业监管应常态化的内容。
随着广州亚运会的日渐临近,有关部门对安全生产、食品安全、药品安全、打黄扫非、安全驾驶乃至社会治安等方面的监管日益强化起来。事实上,我们对这种有关部门在特定时期加强行业监管的做法并不陌生。不唯亚运会这样盛大但稀少的体育大会,在某些特定的时期,我们也可以看到有关部门的行动,比如3·15打假期间,各级政府的两会期间,或法定节假日期间等。
这种在某个特定时期主管部门特别加强行业监管的做法,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们所期望的,不仅仅是在特定时期加强行业监管,而应将这种监管常态化。道理很简单,一年之中的每一天,我们都要吃饭、出行,而并不是只在特定时期,我们才对衣食住行有安全需要。以食品安全为例,并不是说我们在特定的时期吃好了,我们就会健康,健康人生源自于每一天的健康生活。
此外,对于造假卖假者而言,尽管在某些特定时期,比如黄金周期间,更容易利用老百姓的购物欲望行骗,不过,更多的假冒伪劣产品销售者,是不分场合、时间存在的。稍微对社会有所观察的人会发现,我们的主管部门对行业的强化监管行动是有着某种规律可循的:要么是在重大活动举办前后;要么是每年循例行动。主管部门的这种“运动式”监管规律,反而更容易被不良商家利用。狡猾的不良商家在严管期间“老实本分”,待“严管运动”一过,“胡汉三又回来了”。久而久之,不良商家对行业监管也有了强大的“抗药性”。
笔者认为,主管部门对行业“运动式”的监管,已无法起到治本的目的。剖析“运动式”监管之所以长盛不衰,原因大致有:一,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压力,所谓特定时期更能体现领导水平;二,特定时期更易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如果发生突发事件,负面效应会被成倍放大;三,特定时期确实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四,要给老百姓一个信号,即特定时期的衣食住行是可靠的。但凡此种种,“运动式”的行业监管无不给人以形式大于实质的感觉,甚至有人认为是执法作秀,或者是僵化执法。这是非常值得反思的。
正如前面说到的,不管是衣食住行的生活行业,还是各种生产行业,其安全有序运行是普罗大众每天都需要的。因此,除了日常较为宽松的监管之外,对各个行业尤其是民生领域监管强化的常态化,不仅仅是相关部门的本职工作所在,更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