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人才网,提供最新最全深圳珠宝人才招聘、广东珠宝人才招聘信息。
咨询热线:4006683633 ·俊才招聘网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9福珠宝人才网
石楼镇
作者:newzpp 来源: 阅读次数:39764次 发布日期:2011年3月25日

  番禺石楼镇地理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且经济状况良好,并从古至今有着数不清的名人。以下为您详细的介绍石楼镇,请阅览:
  
  地理环境
  
  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珠江贯穿全镇南北,南濒深圳、珠海特区和香港、澳门,东邻东莞,北通广州,与黄埔港隔江相望。
 

  
  截止至2007年底,石楼全镇面积126.5平方公里,人口12万多人,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卫星镇,广州地区科技镇,广州市创建文明示范镇,广东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广州市中心镇。
  
  基础设施
  
  莲花山客货运港进出口岸的依托支持,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储备丰富的土地资源,风光旖旎的黄金海岸,正在崛起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完善齐备的基础设施,优惠灵活的政策措施,勤政高效的公务员队伍,羊城新八景之一的莲花山、环境一流的高尔夫球会、风光秀丽的丽江河畔休闲度假娱乐酒店群。坐拥地理位置优越、港口物流兴旺、旅游资源丰富、工业基础扎实等优势。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石楼经济以年均35%以上的幅度持续快速增长。2004年实现社会总产值85亿元,比1978年增长322倍;工业总产值66.1亿元,比1978年增长1059倍;农业总产值5.9亿元,比1978年增长32.7倍;全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1.4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8992万元,比1978年增长10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7375元,比1978年增长36倍;外贸出口总值5.1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1553万美元。石楼不仅成为番禺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在番禺东部树起一道亮丽的精神文明风景线。
  
  石楼是番禺区的工业大镇。该镇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重点,拓宽引资渠道,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各部门努力为企业排忧解难,提升企业经营者的信心,跨国公司纷至沓来。截止至2007年底,全镇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1553万美元,外商投资企业300家。他们分别来自香港、台湾、美国、瑞士、新加坡、印度、法国、日本、南韩等国家和地区。如:世界500强企业汽巴、泛达,著名跨国公司利丰集团、阿乐斯,产值超亿元的百佳、惠儿兰等。
  
  投资2亿多港元、年产值超10亿元的港钜电子厂,市场前景广阔的北京同仁堂香港公司投资的康和药业有限公司等十几家资质优良的外商投资企业已初步建成投产,给石楼的发展注入无穷的活力。形成以电子工业为主体,食品、服装、精细化工、建材等为支柱的外向型工业的经济特色。
  
  万鼎集团的涡旋式压缩机、特种陶瓷——氮化硅、恒达蓄电池、食品机械、澎化食品,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畅销国内外市场。恒联食品机械更在全国同行业中占60%的份额,在国际、国内颇具知名度。2007年,该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4.4亿元,比上年增长13%(下同);工业产值83.5亿元,增长13%;农业产值9亿元,增长16%;第三产业总收入65.6亿元,增长25%;税收3.5亿元,增长20%,其中国税收入2亿元,增长20%,地税收入1.5亿元,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2.5亿元,增长13%;全社会从业人员年人均收入23052元,增长22%[1]。
  
  广州市南拓战略,将番禺区作为发展主战场,石楼则是未来的广州新城。镇委、镇政府把石楼镇的发展定位为规划科学、产业发达、环境优美、人才辈出、观念更新、文化繁荣的现代化新城镇。这一蓝图的规划,使石楼在今后的发展中,对整个番禺区、乃至广州市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必将给石楼的发展带来新的飞跃。
  
  旅游资源
  
  石楼镇资源丰富,功能齐全,是广东省、广州市中心镇以及省的卫生镇、教育强镇,未来广州新城市中心的规划建设区、亚运城落户地。镇内具有较好基础的工业、旅游业、农业和渔业,有直通香港的莲花山客货运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莲花山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莲花山古采石场遗址、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大岭村、环境一流的高尔夫球会、风光秀丽的丽江河畔休闲度假娱乐酒店群。
  
  农业概况
  
  石楼镇域面积大、耕地多,且耕地肥沃,是一个农业大镇。市、区、镇、村四级共同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农田路网、自然村通公路、水利堤围整治、鱼塘标准化整治、河涌清淤等工程后,农村的交通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水产养殖、花卉、优质水果等高效农业,帮助农民增效增收。南派村、沙北村和海心村被区科协确定为2006年和2007年的“四个一”工程试点村,在南派村建立了科普活动站和以种植杨桃、木瓜为主的种植科普示范基地,海鸥岛还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健康养殖示范区”。
  
  2007年该镇水产养殖面积达3.9万亩,花卉面积8500亩,优质水果面积3000亩,农田租金由原来的每年每亩650元翻一番提高至1300元,按这部分农民人均1.5亩农田算,人均年收入提高了近1000元[1]。
  
  文教卫生
  
  石楼镇将“科教兴镇”作为发展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年年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从2005年起,该镇先后共投入近3亿元,建设了石楼中学、海鸥中学、石楼中心小学、莲花山小学、石楼中心幼儿园等10所镇级中小学,新建、改建赤岗小学、何澄溪小学、联围小学等10多间村级小学。石楼镇的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时期。
  
  历史沿革
  
  石楼是番禺区的重点侨乡之一,全镇旅居海外及港澳台乡亲3万多人,从2005年起,先后有25人被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岳溪村应塘坊以澳门特首何厚铧为代表的何氏家族,是石楼镇港澳同胞的杰出代表,在国际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石楼,旧名石子头,当地人亦有称之为“社头”、“石狮头”的。一说石楼原名石狮头,因莲花山上有一巨石,酷肖狮形,故名;后因土音讹传,约定俗成称为石楼。据《石楼陈氏家谱》载,石楼陈氏原籍晋代秦州南安郡豲道县(今甘肃省陇西县)。始祖陈元德(即陈玄德)是东晋建国大将军,因刘裕篡位而弃官携眷南逃至广东番禺桂林乡宁仁里(今坑头村)定居。其二十二世孙、石楼始祖陈敏行(1141--1199年)“立志高卓,不与俗伦”,有志向外繁衍发展,于是“遵海滨,探名胜,见夫砺山(莲花山)狮海(狮子洋),层峰参云,环流贔响,以为胜地可居,乃携妻子至止其下,爰居爰处而不忍去。”大约在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4年)开族,至今830余年。“石楼原姓陈关郑,朱张高马蔡秦梁”,今除陈姓外,多已式微,甚至消失。村由东约、中约、西约组成。清代评有竹园鸟语、荔圃蝉鸣、狮江帆影、马岭松阴、练溪钓月、沙浦锄云、莲岩忏佛、石砺归樵等“石楼八景”。清代,石楼属茭塘司的大岭堡和圣堂堡。清末及民国时属岗尾社乡。1949年10月,为禺南东区乡办事处驻地。1950年5月,改为第二区。1953年春,二区分为三区和四区,石楼为三区驻地。1955年秋改称石楼区。1957年3月撤区,分为石楼、化龙、明经三个大乡。1958年10月三个大乡并为石楼团。同年12月为石楼基层公社。1959年3月为石楼公社。同时析出莲花山和化龙两个公社。1984年为石楼区。1987年为石楼镇。1986年1月析联围村入莲花山镇。建国前,莲花山无人定居,1957年2月至1958年11月,墩头基等9个渔业生产合作社成员先后迁来定居,建立渔民乡。1958年12月为莲花山渔民营。1959年3月析出为莲花山公社。1984年为莲花山区。1987年为莲花山镇。2002年3月莲花山镇并入石楼镇。
  
  行政区划
  
  石楼一村
  
  即原石楼中街(旧称中约)、西街(旧称西约)。原石楼村属“住民耕沙”(所谓“住民耕沙”,指聚居在缓坡或平原较高的土墩上,以围垦开发沙坦成田为耕作用)的古村,全村共有13个坊,曾拥有祖尝田3万多亩。在1957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时将中街(4个坊)、西街(3个坊)划为石楼一社,东街(旧称东约,有6个坊)为石楼二社,后改为两个村,另设一个居民委员会。有6个村民小组,430户,1433人;耕地26亩。主要姓氏:陈。
  
  石楼二村
  
  即原石楼东街,后为石楼二村。有4个村民小组,277户,941人;耕地已全部征用开发。主要姓氏:陈。
  
  赤岗村
  
  开村时称赤岗。据《石楼陈氏族谱》载,石楼始祖陈敏行的第六代孙分居赤岗,大约在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因依山而建,而荒无植株,故名“赤岗”;又因山与岗同义,曾又名赤山。全村有13个坊,1960年划分为赤一、赤二、裕丰3个大队。赤岗(原赤一)现有7个村民小组,483户,1604人;耕地110亩。主要姓氏:陈。
  
  赤山东村
  
  据《戴氏族谱》载,其先祖由安徽避战乱到南雄后迁至广州隐居。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第三世祖由广州迁入赤山。1960年从赤山划出为赤二大队,80年代改称赤山东村。7个有村民小组,433户,1539人;耕地955亩。主要姓氏:戴。
  
  大岭村
  
  原名菩山村,因村依菩山,故名。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建墟时改名为大岭。有中约、西约、上村、龙漖(荔枝岗)4个自然村。大岭许姓,原籍浙江绍兴;大岭陈姓原籍江西。两姓均由南雄珠玑巷避乱,先后于南宋高宗年间(1127--1162年)到大岭建村。龙漖庄氏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自东莞福永迁入。大岭村曾是抗日游击区。有大魁阁塔、龙津桥、“贞寿之门”石牌坊等多处文物,2002年被评为“广州市历史文物保护村”。现有9个村民小组,701户,2364人;耕地877亩。主要姓氏有:许、陈、庄。
  
  岳溪村
  
  岳溪是澳门特首何厚铧的故乡。有东成、塘头、大社、永胜、西约、应塘等6坊。该地原为莲花山西面4公里小海湾中孤岛(白沙湖),冲积成陆后,背靠西岗,朝东建村。其中一村名“岳头”,因地处山溪上游而得名;一村名“岳潭”,因背靠山岗(美称“岳”),旁有山水冲涮成潭而得名。清代,两村合并为“岳溪”村。据传应塘坊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建村。原东成坊、永胜坊、大社坊是明九屯就地遣散落户的军籍。现有5个村民小组,354户,1311人;耕地149亩。姓氏有20个,主要是:梁、何、杨、林、孟、邓、郭。
  
  官桥村
  
  有东、南、中、西、北5个约。明嘉靖九年(1530年)有九屯官兵在此驻扎,至清雍正三年(1725年)遣散务农,逐渐繁衍成村。某知县在村外500米处修建一桥,便利村民往来,故称此桥为官桥,村也从此得名。40年代初,该村北约被强盗烧毁,后来重建,习称“新村”。现有个村民小组,户,人;耕地亩。主要姓氏有:黄、袁、梁、陈、周、张、简、伍、韩。
  
  茭塘西村
  
  有钟秀、墟心、聚秀等3坊。1960年由原茭塘村划分出来。相传宋代曾姓建村。据《黄氏族谱》载:黄姓由南雄珠玑巷迁来番禺明经,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再由明经(细墟)深巷迁来茭塘定居。村旁有许多水塘,盛产野生植物茭草,遂得名“茭塘”。有12个村民小组,470户,1613人;耕地440亩。主要姓氏有:曾、黄。
  
  茭塘东村
  
  有沙边、村心、弯口、大元等4坊。1960年由原茭塘村划分出来。1956年1月,广州白云山下黄牛窿村地处磨刀坑水库蓄洪区,林、赖、朱、陈、郑、范等姓居民100多人,移居茭塘。有村民小组11个,505户,1829人;耕地50亩。主要姓氏有:黄。
  
  胜洲村
  
  据传最早建村的是叶姓。又据现存王氏墓碑考证,元至大元年(1308年),从沙头榄塘迁来,据传说,陈氏三世祖由大岭村移居胜洲。当时村是沙洲,四面河涌,象个孤岛,外人称之为“独州”。村人嫌“独”与“毒’’谐音不雅,遂命名“胜洲”。现有个村民小组,户,人;耕地亩。姓氏主要有:卢、罗、朱、叶、陈、王、李。
  
  裕丰村
  
  由高低两围构成。传说在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围海成田。民国29年(1940年)石碁胡姓业主拍围后,以“富裕丰收”之意取名“裕丰围”。建国初成立农会时仍隶属赤山村,称南农会。成立公社时,称裕丰农场。1960年称裕丰大队(村)。现有6个村民小组,322户,1111人;耕地653亩。村民有多种姓氏。
  
  南派村
  
  有大板路、翘仕、横分、二围、三围、四围6个围。据传清代康熙末年(1722年)筑围筑围。建国初才由6个围组成为“南排沙”。成立农会时,村民决定改为南派。有33个村民小组,645户,2714人;耕地2474亩。村民有多种姓氏。
  
  清流村
  
  有沙尾、清流、三德、裕丰、天六、东成、观龙、东滘8个围。据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筑围成田,称为“清流沙”。建国初期成立农会时定名为清流。有22个村民小组,1294户,4794人;耕地5644亩。村民有多种姓氏。
  
  沙北村
  
  石楼镇东面的海鸥岛,在莲花山水道与狮子洋之间。总面积33.6平方公里,是番禺最大的岛屿。明朝初年开始淤出后,逐步筑围开发,至上世纪50年代连成一片。现有沙北、海心、沙南、江鸥四个行政村。全岛皆为冲积平原,土壤肥沃,为番禺重要的粮蔗产区。村民多从外地迁来,姓氏复杂。沙北村有石沙涌(沙头)、勾镰(勾东、勾西)、集兴(东、西)、同乐、地玄(景会)、鬼斗、牛寮7个围。开发较早是沙头,于明万历年间(1673--1619年)筑围垦殖。当时只称大沙。建国初期成立农会时定名为“沙北”。有33个村民小组,1743户,7097人;耕地5638亩。村民有多种姓氏。
  
  沙南村
  
  有大沙滘(含东围、西围、四隆)、二围、三围、五登、两盛、沙尾等6个围。据传,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年)筑围,原属狮子洋中沙洲,称大沙。建国初成立农会时定名沙南。有17个村民小组,769户,3110人;耕地3429亩。村民有多种姓氏。
  
  海心村
  
  有深沙、沙头(瑞成)、合兴、万传(北围)、南围5个围。相传明代万历元年(1573年)南北围筑围。建国初期成立农会时定名为海心。有34个村民小组,1327户,5188人;耕地4707亩。村民有多种姓氏。
  
  江鸥村
  
  有江兴、上涌、下涌、江鸥尾等4个围。建村于清咸丰中期(1851年)。原是狮子洋中的沙洲,每天有成群的海鸥飞翔觅食栖息,筑围时,则以此景命名。建国初期成立农会时定名为江鸥。有20个村民小组,829户,3354人;耕地2865亩。村民有多种姓氏。
  
  联围村
  
  原为环绕莲花山东南面冲积层上大小不一的“围田”。建国前,无村政机构。建国后始建立村政府,名为联围。“公社化”时为石楼公社联围大队。1986年划属莲花山区。1987年为联围村。有12个村民小组,670户,2464人;水田3170亩,鱼塘78亩。村民有多种姓氏。
  
  群星村
  
  前身是原属七区的墩头基、南岗头两地(今均属广州天河区)渔民迁来莲花山时组建的群星渔业合作社。“公社化”时改称群星大队。1961年体制下放,分为群一、群二、群三3个大队。1963年4月仍复合并为群星大队。1965年7月,由七沙(今属化龙复苏)渔民组建的七星大队并入。1987年10月为群星村。有273户,3487人;渔船431艘(其中深海拖12艘),总吨位5223吨,总马力18865匹。村民有多种姓氏。
  
  卫星村
  
  前身是石楼海心渔民迁来莲花山时组建的卫星渔业合作社。“公社化”时为卫星大队。1963年4月,与江南沙渔民组建的红星大队合并,仍称卫星大队。1987年10月为卫星村。有320户,1162人;渔船12艘(其中深海拖6艘),总吨位1897吨,总马力7793匹。村民有多种姓氏。
  
  明星村
  
  前身是市桥第一、第二两社渔民迁来莲花山时组建的明星渔业合作社。“公社化”时为明星大队。1963年4月,与大石南浦渔民组建的银星大队合并,仍称明星大队。1987年10月为明星村。有300户,1360人;渔船194艘(其中深海拖2艘),总吨位1188吨,总马力3615。村民有多种姓氏。
  
  东星村
  
  前身是新造深井(今属广州市黄埔区)渔民迁来莲花山时组建的东星渔业合作社。“公社化”时为东星大队。1987年10月为东星村。有257户,1386人;渔船17艘,总吨位1672吨,总马力5802匹。村民有多种姓氏。
  
  林场
  
  1964年,开平县大沙公社兴建水库,库区内的富食村民200多人迁来莲花山建立林场,从事林业生产。建立旅游区后,转以工、副业或个体工商业为主。现有101户,383人。主要姓氏:梁。
  
  石楼居民委员会
  
  1956年成立,有3133户,7585人。其中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占多数。
  
  历史名人
  
  陈爱莲
  
  1939—?现代著名舞蹈家。祖籍石楼,出生于上海。13岁那年,她从上海一家孤儿院考进中央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团,师从白云生、韩世昌、马祥林等戏曲大师。1957年,参加世界舞蹈节,以《春江花月夜》这套节目闻名于世,荣获奥斯卡奖。1959年,年仅20岁,毕业于中国第一所舞蹈学院,即成功地主演了中国第一部芭蕾舞与中国舞相结合的舞剧《鱼美人》,尔后又先后主演了《张羽与琼莲》、《红旗》、《白毛女》、《小刀会》、《文成公主》、《红楼梦》、《牡丹亭》、《霸王别姬》等舞剧,成了中国主演舞剧最多的一位舞蹈家。三十多年来她曾多次作为中国艺术团的首席舞蹈家在苏联、美国、法国、西班牙、比利时、德国、丹麦、芬兰、瑞典、意大利、挪威、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留下动人的舞姿,其舞蹈被人们称誉为“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艺术”,“天衣无缝,精彩绝伦”。她被称为“东方舞蹈的女神”。1985年3月,她与丈夫回家乡参观访问,并应邀在市桥影剧院举行专场舞蹈表演。
  
  陈珠
  
  1942—?石楼村人。1960年毕业于广东仲元中学。陈珠在仲元中学读高中期间,响应毛主席“大办民兵师”的号召,积极参加民兵训练,并于1960年出席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的接见。陈珠被保送入广州医学院医疗系读大学。1965年毕业后,陈珠历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研究员;创办了两所附属门诊部并任诊部主任;创办了广东省星辰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并任总经理;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l995年任副所长,1998年任所长兼党委书记;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获省劳动模范称号。40多年来,她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一道绚丽、神奇的轨迹。
  
  陈友谅
  
  字子忠。为石楼陈氏四世祖。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生。长而才略过人,常存匡济之怀。家居未遇时,能振兴有为,继承先志,田园富美,广交士大夫,世号元龙。宋理宗时,广东全省旱饥,饿死者无数。陈友谅捐出家谷万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以活民命。朝廷擢知嘉兴路事,进阶朝议大夫。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卒,年七十一。
  
  陈昊元
  
  字乾善,大岭村人。明弘治五年(1492年)举人,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曾任广西睦川县教谕,浙江青田县知县等职。所至有政声,廷臣交章保荐,拟调入京城任科、道等职。昊元不乐仕途,辞职返乡,讲学以终。
  
  陈昊贤
  
  字乾及,陈昊元之弟。明弘治二年(1489年)举人。曾任临江府通判、福建樟州府同知。历任朝列大夫,所至有政绩。著有《在临》《在樟》两稿。
  
  陈其具
  
  字才南,陈昊贤之子。明嘉靖四年(1525年)乡试第十一名举人。授武宁县教谕,继升昌化县知县,未上任而父死,奔丧回籍。服满后任钟祥县知县,又因母丧去职。后任福建连城县知县。任内酌田粮、均徭役、雪冤狱、化争讼,政绩显著。五十一岁时辞官返粤,参与何维柏(南海人。曾疏劾严嵩被下诏狱、廷杖、罢职家居,在河南小港天山草堂讲学)等人组织的天关大会和粤山诗社活动。著有《思诚日录》、《读易疑义》和《文集》十卷。
  
  陈大有
  
  (1518—1587年)石楼村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举人。四十二年任福建仙游县知县。翌年二月,倭寇陷兴化,进围仙游。大有乃赈穷乏、分部伍、简精锐、昼夜巡缉,相机夜袭倭营,相持达五十余日。抗倭名将戚继光自浙江率救兵至,败倭寇于城下。大有率部出击追至王仓坪,斩杀数百,余多坠崖跌死,少数幸存者经漳浦逃出海。著有《保障录》、《巡城方略》。
  
  陈际泰
  
  大岭村人。明崇祯元年(1628年)举人,崇祯十三年进士。授平乐知县,擢临江知府,历任湖广布政司参议兼佥事。清顺治三年十月十四日(1646年11月20日),苏观生拥立唐王朱聿钅粤监国于广州,任际泰为监军道督师,与永历总督林佳鼎战于三水。同年十二月,清兵攻入广州,际泰死于家中。
  
  释今儆
  
  字智藏,即大岭生员陈虬起。生平沉默寡言,与人无忤。少与区怀年等于芳草精舍结社联吟,抑郁之气,时流露于诗词唱和间。后与曾起莘(天然和尚)、李云龙(字烟客)日夕往还,论道于罗宾王(字季作,明万历举人)之散木堂,渐有脱然人世之想。清顺治三年(1646年)隐居于员岗雷峰。十五年落发为僧。
  
  陈鸣玉
  
  (1655—1738年)即陈铭玉,号南宝,石楼村人。清康熙三年(1664年)禁海迁民时,奉母徙居顺德陈村。后以贡生授开建教谕。鸣玉性豪爽,士皆乐亲之。暮年归里,暇则泛舟珠江与名流赋诗为乐。子侄贫而好学者,辄解囊助而成之。著有《行乐堂文集》。
  
  戴乾象
  
  字玑衡,号少微,赤山村人。年十七应童子试,虽列前茅而仅得佾生,遂弃儒业而研究堪舆,精星历学。乾象如持大油伞出行时,虽烈日当空而是日必雨,故农人恒据此而卜晴雨,无不验。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制府悬示:“九月十五日酉时月食三分。”乾象上条陈谓:“广东依周天行度,月食在戌,至亥复圆。请更正为戌时月食三分。”届时不差铢黍。制府奏请奖给六品顶戴、袍一袭、“儒术福世”匾一面,并荐试钦天监。乾象辞以家贫亲老,不赴。居家以诹吉择日为生,今子孙仍世守其业。年七十三卒于家。著有《戴氏家藏通书》、《堪舆指要》、《阳宅明鉴》、《选择秘钥》诸书。
  
  陈英略
  
  字韬子,赤岗村人。肇庆府岁贡生。生平与人无忤,行事正直,素为乡人矜式。初为大埔教官,黜浮务实,士多乐从。后补石城教谕,升广州府教授,作风严正。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岁饥,捐俸赈济乡人。后升庆元知县,赴任前在北京病逝。
  
  陈东海
  
  字湃仪,大岭村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岁饥,其父杰昌捐米数百石,赈济乡党,设敦仁堂于广州五仙门外,收葬路尸。东海弟文焕亦乐善好施,饶有父风。臬使楼俨题“世济其美”匾於其门,以为表彰。东海年少时即重节操,初以贡生任始兴县教谕,县学属吏对该县生员,极不尊重,东海立加惩治,为生员撑腰。后任阳谷县丞,适值水灾,东海协助知县分头施赈,灾民赖以存活者甚多。历任朝成县丞、东平州判等职,所至有政绩。
  
  陈文博
  
  字锡晓,石楼村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举人。初任钦州学正,贿赂不行,并捐俸倡修学宫。后任南雄府教授,士人感其教泽,立碑以纪其功。任满升知县,以年老辞职归乡。卒年八十二。著有《景堂集》。
  
  韩海
  
  字纬五,官桥村人。侨居广州城东。少即聪明好学,且工声律。秉性孤介,不以贫富易其志,雍正元年(1723年)举人,十一年进士,任封川县教谕。时召开博学鸿儒科,两广总督鄂尔达、广东巡抚杨永斌欲以韩海首荐。韩海赋《夏莲》诗,有“欲待移根归太液,须寻十丈藕如船”之句,遂不与荐。著有《东皋诗文集》。弟彪、从兄瑶五俱有名诸生。
  
  韩嘉谋
  
  字旅庵,官桥村人,生活于明末清初。韩海族兄。所走的道路与其族弟不同,终生不应考,后竟入员岗雷峰海云寺出家,拜函是(天然和尚)为师,法名古咸,字无物。他能诗善画,尤善画墨竹,水墨淋漓,气格沉厚,与历代名家无异。因他归隐后寂寂无名,收藏家或商贩往往将其作品刮去名字,改题名画家之名,居然高价出售。这是韩嘉谋的不幸。今广州美术馆还保留他的《潇湘烟雨墨竹卷》,也有名字剥改之迹。著作有《复初集》。《海云禅藻》也收入其诗。其子鹄亦能诗,著有《止亭诗钞》。
  
  陈熊
  
  字达璋,石楼村人,清乾隆年间岁贡生。为人长厚方正,不为欺饰,人亦不忍欺。居父母丧,擗踊啜粥,不离苫茨。授徒乡里,循循善诱,视若己子。事寡嫂如母,养孀姊供给无少缺。乡党敬慕,欲醵金为捐教职,坚不肯,曰:“可俟选期,毋勉强为也。”晚精医术,遇贫者悉却其谢。卒年六十一。
  
  陈廷选
  
  字允充,大岭村人。十二岁时赋《梅蕾》诗,颇为时赏。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举人。会试不第,取教习不就,归。大挑亦不赴任,因亲老不愿远离也。与人交,久而弥笃。排难解纷,不遗余力。总督那彦成书“型方善俗”匾榜于其门。道光十一年(1831年)任鄂县知县,下乡勘验,从不扰民;自奉甚俭,不脱儒士本色。有富者嫌婿家贫悔婚,判令结合;有士豪包揽税契,欺骗乡愚,立置于法。五年任内,颂声载道。十五年调任榆林府,因病辞职,病卒于西安,时年七十岁。著有《百尺楼吟草》、《吟草续集》、《百尺楼文集》各若干卷。
  
  陈大元
  
  (1780—1839年)石楼村人。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武举人。居羔雁门,坊门石匾重数百斤,为顺德陈元孝书,名迹也。重修时,大元以双手擎而上之,观者昨舌。尝入都,有喇嘛僧携铁胎弓至与诸就武试者角力。众莫敢上,大元独张而弛之,僧丧气而去。大元虽武而重读书人,善昆曲,能诗,曾于顺德诗社以《咏白鸡冠花》诗之“月明茅店慵收拾,却被秋霖上鬓间”句而冠一军。年六十卒。长子陈龙韬,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举人。
  
  陈仲良
  
  字希亮,大岭村人。幼聪慧,九岁即读完《十三经》。家有藏书万卷,仲良日夜披阅,经史以外,天文、地舆、壬禽、奇乙,以及风角、术数,莫不通晓。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举人,道光六年(1826年)大挑一等,签派发四川。历任蒲江、安岳、清神等县知县。十二年乡试,任同考官。补授盐亭,调署三台,复任十七年同考官,即补成都。十九年升合州知州。引见后特升绵州直隶州知州。同年十月,擢河南省南阳府知府。在川十七年,每至一地,常微服私访,查得其实而兴利革弊。对讼师、棍徒、窝家等尤为严厉,访查得实即绳之于法。川俗强悍,官吏动辄以刑威杀人,而“盗贼”却不止。仲良则施以仁惠,平恕以临民,在州、县任内从无劫案发生。于川省条议中:如“弭盗十四款”、“盐务八款”、“查办鸦片八款”、“剿猓夷六策”、“粮务章程十款”,皆切实可行。著有《仪礼约旨》、《节训策纂补正》、《周礼纂注》、《仪礼经传通解集成》、《周易道器通》、《经籍类求》、《经义释疑》、《论吏随录》、《古文存稿》、《西北沟洫水利辑说》、《沿海边防辑说》等书。
  
  陈泰初
  
  字健之,陈仲良长子。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二十五年进士,翰林院编修,例选广西平乐府知府。时值太平天国起义军北上之后,地方残破,烟火萧条,而平乐尤甚。泰初于咸丰八年(1858年)十一月抵省,谒大吏,力陈平乐为梧、桂两州通衢,亟宜固守。抵任后修造炮火,增募丁壮,与梧、桂起义军作战,卒以心力交瘁,次年秋病逝。
  
  陈泰遂
  
  字履之,大岭村人。陈仲良之四子。咸丰十一年(1861年)中举人,未放榜而母卒,哀毁过度,勉赴礼部应试,不售,后不复仕。慕罗浮幽胜,每年恒居数月,读书其间。同治九年(1870年)因病自罗浮归,卒年五十二。泰遂除读书外,无他嗜,于天文、算术尤精。夜恒数起以测天象,又推步算作彝器,故自号艺轩。尝制机碓、机磨数种,以三人一牛之力,日可碾米二十余石。后又改为平地激水法,以省牛力,人皆叹其精巧。著有《挹注浅说》、《机轮磨碓图说》、《垦荒水利策》,惜多已散失;《周礼尚书析疑》、《艺轩经解》、《艺轩算术》、《艺轩古文诗稿》若干卷,则藏于家。
  
  陈泰裕
  
  字亨之,号小罗,大岭村人。幼随父仲良寓居四川。九岁父死,奉柩归里。咸丰八年(1858年)随兄泰初赴任广西平乐。时农民起义军势尚盛,泰裕曾回粤募兵购械,助兄守城。两广总督劳崇光、广西布政司蒋益沣以军功为泰裕议叙,得通判,继为同知。翌年,兄死扶棺返粤。劳崇光委以办理军需局及清查沙田升科事宜。刘长佑督两广时,委以办理捐输厘金、押运军饷、督带水师等事宜,累次保荐以知府留粤西补用。历任广西龙州同知、凌云县知县等职。在任内办理保甲、招徕工商、严禁赌博,案无留牍。平生廉洁白守,虽时在军中,恒手不释卷。光绪十年(1884年)母死,哀毁至咯血,遂不起,时年四十八。
  
  陈世堂
  
  字明举,大岭村人。郡学生员。谨愿,有长者风,擅文词、鼓琴,为一时之冠。家藏有明唐寅《长江万里图》卷,学使夏之蓉欲以三百金购之,世堂虽贫不为动。许以岁试一等补廪生诱之,世堂曰:“我之功名岂以画易哉?”终不许。藩司王安国慕名以礼聘之,亦不就。老病将死,题一绝云:“寄迹人间七十秋,也无荣辱也无忧。踏歌归趁黄花晚,始信人生一赘瘤。”
  
  戴熊
  
  嘉庆十四年(1809年)生。字梦若,别署松癖子。赤山村人。他是位较知名的画家,陈璞对他的作品极为赞赏,曾为其画作题诗。《岭南画征略》和《留庵随笔》都有关于他的记述。他学名画家沈石田的笔法和布局,所画山水甚有气势。性好游,到过不少名山大川,所作的画更加进步,尤其擅长画松,故自号松癖子。今广州美术馆还藏有他的作品《罗浮山水图》。从弟戴尺珊也是画家,善画花卉、草虫、翎毛,自成一家。
  
  陈希献
  
  嘉庆十六年(1811年)生,字述甫,石楼村人。陈大元次子,出嗣其伯父陈守仁为子。年十一能为文,赴县初试,已列前茅,闻其祖有恙,不候复试即归省视。祖父患腹泻,希献躬自奉侍,虽粪溺沾衣,亦所不避。父乾始足病,希献常负以出入。生平惟好读书,四书五经以外,喜读屈原《离骚》及宋、明文集,并加评点。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盗匪乘鸦片战争之机,滋扰沿海。希献与乡内士绅立约悬赏,置栅筹防,乡赖以安。晚年更名慎三,号虚斋。凡施棺舍药,继绝恤贫,置义冢,赈水灾,善行不胜枚举。而督修邑学贡院,迁建禺山书院,修纂县志等事务,皆希献总理经费,始终劳瘁不辞而不受薪给。同治元年(1862年),众议举“孝廉方正”,力辞不就。年八十余卒。著有《辑录先儒要语》、《诗教摘萃》、《诗学选隽》,惜皆毁于兵火,惟《事余随笔从稿》藏于家。孙陈崇鼎,光绪年间进士,曾创办召棠两等小学堂,民国年间修纂县续志时负责总理局务等职。
  
  陈美艳
  
  石楼村人。陈大元九女,幼随从叔陈春林习医术,人称“九先生”。医人从不受谢,贫者且赠以药。用药不尚珍贵之品,曰:“牛溲马勃皆堪入药,何必参茸桂术哉?”平日活人甚多,且擅奇难症,如其嫂胫骨瘀黑,痛不欲生,以草药捣烂敷之,旬日而愈。侄孙幼时目赤如血,时医投以清肝明目之剂,病愈剧。美艳确诊为“虚”,投以补剂,立愈。幼侄孙与群儿戏,伤足,虽创口愈合而仍有隐痛。美艳以白芝麻、牛七嚼烂敷之,疮口复溃,出断簪如米粒者二,遂痊。南海幼女患奇癣,疮粒细密中有黑点,痛苦莫名,群医束手。美艳剔取墙上青苔,连泥捣烂与生蜜调和涂之,药日一换,期而愈。其神妙如此,里人以为叶天士复生也。美艳适化龙黄氏,卒年七十七岁。
  
  陈璞
  
  (1820—1887年)字子瑜,号古樵,赤岗村人。故自号尺冈归樵,晚号息翁。幼家贫,随父居广州。八岁就读,过目成诵。香(中)山黄培芳见而奇之,使列门下,学益有进。旋补府学生员。咸丰元年(1851年)恩科第五名举人。会试不第,乃返。时天地会洪兵起义,省城绅士倡办团练,璞参与赞画镇压农民起义有“功”,以知县选用。八年,任江西安福县知县,时兵灾后田野荒芜,民多逋赋。璞一反前任派勇下乡催征之法,日惟劝课农桑。每下乡仅一二老吏相随,遇有诉讼,即于田塍间研讯,立予判定,使吏役不能售其奸,百姓悦之。父丧后不复出仕。为学海堂长,作育人材,多有成就。分纂府、县各志,叙次有法。晚年于村南废圃筑堂,名曰“息园”。暇则纵情书画以为乐。六十八岁卒时四壁萧然。著《尺冈草堂遗诗》八卷、《尺冈草堂遗文》四卷和未刊印之《缪篆分韵补正》一卷。
  
  陈维岳
  
  (1830—1883年)字乔宗,号廉夫,大岭人,为陈仲良孙、陈泰初次子。为人博学多才,为光绪三年进士,官至工部主事,后主讲于潮州金山书院。著述有《评注湖海楼骈体文》、《评注梅村诗集》、《读书扎记》等。其兄陈维崧,字伟宗,号小田,同治十二年举人。他不慕仕进,足迹遍历九州,后在北京与邑人廖鹤年、李光廷等诗酒唱和,后任凤城书院掌教,并总理沙、茭局务,赤山的陈璞很推崇他,说他“诗才浩瀚,出入杜、韩、大苏三家”。他小名蜀生,所著诗集就名《蜀生诗草》。
  
  陈显良
  
  绰号豆皮大,石楼村人,生卒年月不详。咸丰四年五月初四日(1854年5月30日),在新造邀集各地贫苦农民于烟管岗祭旗起义反清,组成万余人的“洪兵”自称“统领水陆兵马众大元帅”和万夫大长,三次进攻广州。后兵败转战广西粤北一带,此后去向不详。
  
  陈景鎏
  
  (1844—1899年)初名景濂,通籍后改今名,字蚧徽,号翊溪,石楼村人。武举陈大元孙、举人陈龙韬侄。同治十一年(1872年)乡试第二名举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景鎏家世务农,素熟农事,居近水,堤薄,台风时多溃决。景鎏为之增高疏浚,得以无患而岁常有盈。任职词馆本属清闲,唯闭门读书,对亲贵者无所干谒。侍御安维峻谏慈禧太后,获罪戍边。景鎏卧病数月,闻之矍然起,亲送上道,且送厚赆。素不喜奔走权门,故在翰林院十多年,不获升迁。光绪二十三年八月,充顺天乡试同考官。翌年议叙得道府,赏加盐运使衔。二十五年九月,授福建兴泉永道。十月,将出都,得寒疾,误服药而卒。年五十六。
  
  黄亮仁
  
  字霭洲,茭塘村人。独力捐万金修建金鸡岗至明经之石路,长十余里。地方善举,无不竭力提倡。光绪年间(1875--1908年)直隶水灾,捐赈千金。大吏奏请赏给“乐善好施”匾额。
  
  黄益堂
  
  (1859--1942年)茭塘村村心坊人,早年在日本留学,毕业后曾任清驻日本公使参赞。戊戌政变,逃亡到马来亚,经营橡胶园和开采锡矿。他热心华侨的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积极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加入同盟会,发动华侨返国参加革命活动。抗日战争期间大量捐款支援抗战及救济难民,先后组织8批华侨优秀技工返国参加建设。1941年日军侵占马来亚,他同新加坡侨领陈嘉庚等3人辗转经印度尼西亚、缅甸返国。1942年11月在昆明逝世。
  
  陈肇荣
  
  (1900--1997年)别号南轩,大岭村人。早年毕业于广东公立法政专业学校。“五四”期间,积极从事爱国运动,不遗余力。民国时期历任广州地方检察官,江苏法宁地方法院院长,中央法制委员会委员,江苏江都县长等职。30年代在任台山县长期间,兴办县立医院、救济院、疯人院、县立图书馆等公益事业,政绩显著。他秉性旷达,不重名位,喜爱旅游。曾游历省内40余县及国内多个省份,晚年更漫游欧美十多个国家。他爱乡情重,家乡每有困难,必尽力为之解决,素为乡人所乐道。大岭的许地等主道石街的路面,是他在解放前独力捐资铺设。80年代落实侨户政策时,他把退赔给他花园祖居的款项全部捐赠与大岭小学和石楼二中。1949年初,他举家迁往香港,后移居厄瓜多尔。1997年4月于厄瓜多尔逝世。
  
  黄继芳
  
  (1906--1970年)茭塘村人。1956年在省农业科学院先后任研究员、系主任、副院长等职。196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被广东省政府多次表扬为敢于坚持真理的科学家。早在50年代育成“广场矮、珍珠矮”水稻良种,领导和推动了水稻矮化育种工作。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何添
  
  (1908--2004年)岳溪村应塘坊人。在港主要从事金融业,亦为商界杰出人才。生平谦逊仁厚,与人为善,对港澳、家邦之公益事业,辄当仁不让,鼎力支持,曾谓“予一介商人,无所贡献,唯有一点助人之心,聊尽棉力而已。”与其弟何贤(己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乡土情深,对邦邑公益和建设,捐助殊多;先后为县医院捐建澄溪楼、碧秋楼,添置医疗设备,助建大石大桥、洛溪大桥,重修莲花塔,并在岳溪兴办多项福利设施。何添还在顺德捐建陈村中学;在香港,为基孝中学、中文大学、恒生商学院捐建校舍和设立奖学金;在澳门,大力支持东亚大学兴建何贤楼;在海外,为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史喼鲁士医学院和史丹福大学医学院、泰国亚洲科技学院等捐建校舍和设置奖学金,以替中国和香港培养人才。何氏凭其事功,深受各界敬重。1965年获香港总督颁授“太平绅士”荣衔,1979年获英国女皇颁授“OBE”勋衔,1982年获香港文大学颁授“社会科学荣誉博士”学位,1988年获“广州市荣誉—市民”嘉名。何氏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董会校董、香港中文大学联女书院校董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基金会委员、恒生商学校董、香港金融业贸易场永远名誉会长等职;在商界,曾任香港恒生银行常务董事、大昌贸易商行有限公司常务董事、美丽华酒店集团董事长、富丽华酒店董事、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新鸿基地产有限公司董事等职。
  
  何贤
  
  (1908--1983年)原名何相贤,岳溪村应塘坊人。1938年10月往香港经商,1941年12月转往澳门发展。40年代后期成为澳门的工商巨子。早在建国初期,何贤已是澳门较早拥护新中国,热心国家及家乡建设的知名人士。70年代末起,先后助建大石大桥、洛溪大桥、番禺宾馆,捐建县人民医院澄溪楼、碧秋楼和妇幼保健院(何贤纪念医院),重修莲花山塔,还助建石楼影剧院及岳溪村多项公益福利事业。何贤的爱国爱乡精神,深受社会人士及乡亲赞誉。1983年12月6日,何贤在香港逝世,中央、省、市、县的领导分别发唁电并派人往澳门参加公祭。全澳门下半旗三天致哀,并赠以英勇金质勋章最高荣誉。何贤生前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国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暨南大学校董会副董事长、澳门大丰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主席、澳门东亚大学校董会主席、澳门立法会主席等职。
  
  陈巧贞
  
  (1913—1943年)又名孝真、仲冰,女,石楼村人,出生于富裕的家庭。其父陈福畴为广州大三元等沪、粤、港十二大酒家总经理。就读于广州私立坤仪女子中学,曾为废除旧婚约而抗争。1932年进入上海大夏大学攻读社会系,开始接触进步思想,并深入社会底层考察、调查,以《都市的底层》为题,写了毕业论文,获学士衔。1936年回广州参加抗日宣传,慰劳抗日受伤战士。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她随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撤离广州,辗转二千余里,行程两个多月,途中,参加中国共产党。1940年初,她与爱人周匡人(周康仁)一起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经营救于当年夏天获释。出狱后,到韶关继续进行地下工作。她用陈仲冰的名字进入李汉魂夫人吴菊芳任团长的广东省妇女生产团,担任团部教导组长(一度兼任技工班班主任)。1943年初,日寇对韶关进行疯狂轰炸,她在执行任务中不幸遇难,献出年轻的生命。198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陈玉森
  
  (1916—1993年)字天宝,室名朴庐,石楼村人。早年毕业于广东法商学院社会系。1938年广州、番禺沦陷后,避居于香港地下党员、族姑陈巧贞家。后由族姑丈周康仁介绍,往新丰县马头小学任教,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新丰党组织被破坏,遂与党组织失去联系,返乡,在石楼小学教书,积极参与宣传抗日的活动。1949年广州解放,受组织委托,以人民政府村长名义,在石楼主持对解放军的支前工作。随后,任教于广东法商学院、中山大学,历任助教、讲师、教授及研究生导师。并于1959年以后一直任中山大学民革支部主任委员。80年代被聘任为《番禺县志》顾问。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曾任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著有《简明中国思想史》、《周易外传镜铨》、《试论王充的思想渊源》、《董仲舒“性三品说”质疑》、《陈亮叶适学派性初探》及诗集《朴庐吟草自选集》等。
  
  接下来请继续阅览:市桥镇  石基镇
 

(信息收集:深圳珠宝人才网
上一篇:市桥镇    下一篇:大石镇
相关资讯
Copyright© 2000-2008. Goodjob.cn® All rights reserved. 珠宝人才网珠宝招聘网 ® 版权所有
本网所有资讯内容、广告信息,未经书面同意,不得转载。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B2-20050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