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则关于史上最疯狂的抢车潮的资讯,具体疯狂到什么程度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浏览一下。
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正式公布缓解交通拥堵综合措施,即民间传说中的“限牌令”。至此,“首堵”治堵措施的制定终于告一段落,连续数月来的全民探讨、预测、怀疑、争论,在这化为白纸黑字的一刻,终于都偃旗息鼓。然而现象在意料之中、程度却在想象之外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疯狂“抢车”行动就此拉开序幕。
按此次出台的条例,从次日起在京购买车辆需一律参加下一月度的摇号,2010年12月23日下午到凌晨这短短的几个小时里,便成为人们抢购京牌汽车的“deadline”——原本就有意向的买家快马加鞭,恨不得砸锅借钱也要赶上这场末班车;原无意向的观望者也生怕落于人后,不管买车有用没用,先占上“坑”再说。
于是,北京各大4S店在这个夜晚里,幸福地遭遇了空前绝后的抢购奇景,众人挥舞着钞票和银行卡蜂拥进来,根本来不及看两眼车就拍板下单,交钱队伍排出长龙,甚至加价三万之高也在所不辞,一张日期落在“12月23日”的发票,在这个晚上成为比巨额支票还炙手可热的一张纸。
这是怎么了?疯狂抢购的背后,到底是人们“不抢为人先就会死”的贪便宜心理主使,还是越全民行为疯狂,越折射着人们对这张限购令未来公平的不信任?
不去计较公平不公平
北京这次治堵方案,被称为“史上最严厉”,一时间,京城欲买车还未出手者人人自危,而早就被限制已成习惯的上海等地,则呈现出一派幸灾乐祸的情绪景象。
北京此次宣布2011年上牌总数为24万台,平均每月2万台,其中个人指标占88%;运营小客车指标占2%;单位和其他指标占10%,这个数字只相当于2010年北京市汽车销量的不到1/3,这意味着,未来一年北京市有2/3多的汽车销售将被政策消灭掉。
两三辆车争一个牌照,惨状可想而知,是否会因此催生一个专业代理摇号的地下行业,不敢想象。
限令一出,北京用车者恐怕迟早会像上海那样形成外地办牌的趋势,但“工作日7~9时,17~20时禁止在五环路含以内道路行驶”这一规定,又让外地牌照和被迫的未来外地牌照拥有者心凉一截,固然未来的摇号制度有“随机保公平”的初衷,但对于未来的购车者而言,“公平”无从谈起,毕竟这样的政策不能减少总的汽车量,最多减缓路况拥堵的程度,原有京牌的车主利益被保护了,但缓解交通的任务却都被未来买车的车主全面承担。而且,那些原有的“缓堵与共”的京牌车和外地牌车之间,此后境遇也将大相径庭,所以公平从来都只是相对的,更何况“公平”的成果,现在还未可知,不然也不会形成如此赅人的抢上末班车现象。
“名下没有本市登记的小客车”,是对摇号者的另一个限制条件,这意味着以后在北京,原则上鼓励每人只有一辆车,这样的限制到底会对人们生活有怎样的影响?说大不大,说小却也不小——
如今在国内,孩子被计划了(每家只能生一个),房子被限购了(每家只能买一套),现在连车子也只有买一辆才有摇号资格,才能轮得上排队等指标,“三个一”生活,这似乎是人口膨胀下的最终宿命。
周华健的歌《明天我要嫁给你》中,有句歌词就是“明天我要嫁给你啦,要不是每天的交通,烦扰着我所有的梦……”可见先发达起来的台北,交通状况早就非常严峻,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市民的婚嫁观问题。那么结合现在来看,北上广如今有这么多“剩男”、“剩女”,莫非也和拥堵的交通无不关系?
外地牌照限行利弊
笔者每次到陌生的城市,都会留心观察街头行驶的车辆,看看外地的号牌多不多,有很多外地车代表这个城市有吸引力,经济繁荣,与外界交流紧密。据观察下来不完全总结,外地车最多的就首数上海了,就算是扣除上海人迫于高额拍卖而挂外地牌照的成分,长三角的融合力也占有很大成分,与江浙周边往来频繁,很多“苏”、“浙”号牌车辆行驶在上海。
对比强烈的是,作为首都的北京大不一样。在北京城区里,很少会看到外地车往来奔驰。这也不稀奇,这个经常把周边描述成“环京津贫困带”的国际大都市,外地车辆要想进来并不容易。以前外地牌照车进京要办进京证,现在北京开始摇号限制上牌之后,不仅要办进京证,还禁止外地车在高峰时间在五环内行驶,更将外地牌照车进行深度“隔离”。
这些规定从表面看很好理解:北京牌照不让办了,要是不限制好外地牌照在北京行驶,那么自然会有很多北京人要上外地牌照了。但是,比较一下北京和上海对外地车的限制,就会发现虽然都是限制高峰时间外地车的行驶,但限行的范围差别却是巨大的,上海是限制高峰时间外地车在快速路上行驶,而北京是干脆禁止外地车在高峰时间在五环内行驶,可想而知这样的政策对于区域的融合有多大的负面影响。
这大概是治理“首堵”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或许,这也从一个深度层面揭露了北京与周边地区,和上海与周边地区关系的巨大差异。高峰时段对外地牌照“一刀切”看似公平,但和周边地区正常商务往来的路也被如此“误伤”,其中的损失谁来衡量?或者,北京的繁荣是根本不需要与周边往来就能实现和维持的?